著名的武昌起义产生了哪些作用
2024-03-11 18:16:22
北宋大事不糊涂宰相吕端生平 吕端结局 吕端子女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四月,宋太宗准备任命吕端为宰相,并就此征询亲信大臣的意见。有人反对说: “端为人糊涂。”太宗却说道:“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在宫廷宴会上,太宗赋诗赠给吕端,诗中有“欲饵金钩深未达,蟠溪须问钓鱼人”之句。数天后,太宗果然拜吕端为相,并在制词中称赞他“周知大体,多识旧章,用晦而明,中立不倚”。从此。“吕端“大事不糊涂”一语流传于世。
宦海沉浮、骏马奋蹄
吕端(公元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安次县)人。父亲吕琦在后唐、后晋官至殿中侍御使、兵部侍郎,以刚正闻名当世。兄长吕余庆是宋太祖最信赖的谋士之一,担任参知政事达十年之久。
吕端自小聪明好学,以恩荫踏上仕途。拜相以前,他在定州、成都、开封、商州、汝州、蔡州担任过知县、知府、判官、司户参军、知州等官职,又在中央政府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枢密直学士、太仆丞、太常丞、大理少卿、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等职。在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吕端表现出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能力。由于他具备担当重任所需的各项条件,逐渐赢得朝野的赞赏。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吕端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寇准提醒太宗道:“吕端器量和见识非凡,渐渐年老了,希望陛下及早重用他。”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宰相赵普对太宗说:“我观察吕端奏事,获得赞赏未曾兴奋,遇到挫折未曾害怕,感情不表现在言语中,真是宰相的好人选。”
在朝廷重臣的屡屡推荐下,吕端终于在淳化四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仅仅过了两年,他便荣升宰相。从此,吕端担任宰执长达六年,充分发挥他的远见卓识,对太宗末年至真宗初年的政治施以重大影响。
洞悉危机、智保秦王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二月,太宗率军亲征北汉,命秦王、开封府尹、皇弟廷美留守京城。吕端当时担任开封府判官,是秦王的下属,他对廷美说:“陛下不辞劳苦亲自率兵讨伐北汉,您兼有亲属和大臣的双重身份,应当作出表率跟随出征,不适合于掌管留守事务。”
原来周世宗和宋太宗即位以前,都曾担任开封府尹,因此该职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太宗继太祖之后称帝,违背父子相传的惯例,又有“烛影斧声”之说,因此太宗继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太宗为了收揽人心,就任命皇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试图再造兄终弟及的假象。但是太宗以篡位得天下,疑心特别重。他害怕秦王在开封府养成势力,像自己一样觊觎帝位,因此处心积虑地防备和排斥秦王。处于困境之中的秦王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太宗在亲征前安排秦王留守后方,既是向群臣昭示皇帝的大度,又可暗中试探秦王的意向。如果秦王欣然受命,太宗就会认为他心怀异志。因此,秦王只有主动请求出征,才能消除太宗的疑惑,保住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位。由于吕端的点拨,秦王极力恳求随军伴驾,以避过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事实证明,这一招果然奏效,太宗开怀接纳,对秦王的“忠诚”表示满意,殊不知这后面还有一位深谋远虑的谋士呢!
遭贬不忧、处变不惊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秦王府官吏利用特权擅自购买秦州进京的竹木,触犯了诏令。朝廷追查此事时,吕端独自承担罪责,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开封府有些公务急待处理,他却满不在乎地说:“等将来再说吧!戴枷处理公务,自古就有。”太宗又命他戴枷步行,到千里之外的商州赴任。有人替他担心,他却戏谑地说:“不是我有灾,是长耳朵有灾。”谈笑自如,毫无沮丧之感。
2024-03-11 18:16:22
2024-03-11 18:14:07
2024-03-11 18:11:52
2024-03-11 18:09:38
2024-03-11 18:07:23
2024-03-11 18:05:08
2024-03-11 18:02:54
2024-03-11 06:42:10
2024-03-11 06:39:56
2024-03-11 06:37:41
2024-03-11 06:35:26
2024-03-11 06:33:12
2024-03-11 06:30:57
2024-03-11 06:28:42
2024-03-11 06:26:27
2024-03-11 06:24:13
2024-03-11 06:21:58
2024-03-10 09:57:39
2024-03-10 09:55:24
2024-03-10 09: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