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心计中的刘盈
2023-12-07 14:58:08
明朝清官海瑞生平 海瑞子女 海瑞结局 海瑞事迹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的清官。字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省)人,出自小官僚家庭,家境贫寒。伏阙上《平黎策》,中为举人。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锐意改革,疏浚吴淞江、白茆河,推行一条鞭法,令徐阶等退还民田。后被高拱、张居正先后排挤,在家闲居16年。万历十二年(1585年)再出,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时已72岁,还极力主张严惩贪污。两年后病死任上。由于为官清廉,敢于锄豪强抚穷弱,平反一些冤狱,所以深得民心,在民间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生死牌”等传说。有《海刚峰集》传世。
少年清苦 南平教谕
海瑞,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祖籍福建,南宋时迁到广东番禺,洪武初年又迁到海南岛。海瑞的祖父海宽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有子侄海澄、海澜、海翰、海鹏、海迈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其他还有三人中过举人。唯独海瑞的父亲海翰无所作为。
海翰娶妻谢氏,生下海瑞4年后,海翰便死去了。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谢氏性格刚强,靠仅有的十多亩祖田,和她替人作些针线活,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谢氏对海瑞要求很严格,在这位贤良母亲的影响下,海瑞奋发读书,年少有志,他发誓日后如果做官,就要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综观他的一生是实践了这个准则的。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赴乡试时,以一篇《治黎策》的文章而中了举人。海南岛的五指山是黎族聚居的地方,为反对明政府的残酷压迫,黎民经常起而反抗。海瑞亲眼看到明政府对黎族人民的血腥镇压,也看到黎族百姓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他们并没有因为明政府的镇压而屈服。于是,海瑞认识到,政府对黎族主要是个政策问题,就写了《治黎策》。可是,就在海瑞上《治黎策》这一年,明政府又派总兵陈圭、总督欧阳必率兵攻打黎峒,杀死黎族百姓五千余人。海瑞非常愤慨,认为政府对他的《治黎策》根本未加注意。他再次上了《平黎疏》,认为政府屡次兴动干戈,不但没有征服黎民,而且激起黎民更激烈的反抗。使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汉两族人民都不得安宁。因此,海瑞主张选派得力大员来负责治黎工作,如若选人有困难,他愿自荐担此重任。其办法是在海南岛开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大道,交通便利了,黎、汉两族接触多了,隔阂便会逐步消除。他还主张在黎民聚居的地方“设县所城池”,并将黎民按甲编制起来,和汉人同等对待。《平黎疏》坚决反对政府实行武力征服,而提出一系列的治黎政策。第一次显示出他理政的才能。但是,统治阶级的上层,对他的《平黎疏》从来就未加注意,更谈不上会由他来担负治黎事务了。海瑞感到非常失望。但是这两篇政论却反映了海瑞卓越的政治见识和忧国忧民的勤政精神。
按照明朝科举选士的规定,中了举人之后,便可以被任命为教谕,如果有人举荐,也可以被任命为知县。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月,海瑞被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这时他已经年近四十。海瑞办事认真,因材施教,按学生程度不同分成四级,把《四书》作为基础课,每人必读,成绩较好的或加《五经》,或加《通鉴》,或进行性理之学的研究。对学生的品行、成绩进行了严格的记录,以便考查。他反对学生写文章照抄书本,应有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在他看来,如果文章尽是照抄书本,就无异于陈词滥调。
2023-12-07 14:58:08
2023-12-06 21:22:23
2023-12-06 21:20:08
2023-12-06 21:17:53
2023-12-06 21:15:38
2023-12-06 21:13:24
2023-12-06 21:11:09
2023-12-06 21:08:54
2023-12-06 21:06:39
2023-12-06 21:04:25
2023-12-06 21:02:10
2023-12-06 10:33:30
2023-12-06 10:31:16
2023-12-06 10:29:01
2023-12-06 10:26:46
2023-12-06 10:24:31
2023-12-06 10:22:17
2023-12-06 10:20:02
2023-12-06 10:17:47
2023-12-06 1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