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国古代好听的名字
2024-05-24 18:11:27
从惊蛰节气出发,探寻中国古代的雷神文化
惊蛰,古人又称“启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气,因为它与“雷”的关系最为密切,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于地下越冬的昆虫,世界开始充满生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因为天气变暖而出,而不是被雷声惊醒。惊蛰节气,其实反映的是古人对雷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产生了一种普遍性的雷崇拜心理,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雷神文化。
一、雷神文化的起源与成因人们为什么会有雷崇拜?为什么又会产生雷神文化?人们对雷有两种心理,一种是恐惧,另一种是祈福。这都直接导致了对雷的崇拜。首先是恐惧心理。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雷电强大的威力以及它对生存的威胁,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恐慌,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人们于是想象天上有一个雷神。远古时代的人们,常常将一些开创之君与雷神联系起来。比如黄帝是雷神之子,《史记·五帝本纪》中说:“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也有传说伏羲是是雷神的儿子,由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们认为雷神可以掌管人间的各种事情。比如人们认为雷神可以管理生育。《礼记·月令》中说:“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日: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 ”在不恰当的日子夫妻同房就会亵渎雷神,将会招致灾祸。雷神同时具有了监督人们言行的作用,在惩戒心理支配下,人们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不会触怒雷神,《易经》震卦象辞曰: “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其次是祈福心理。雷神之所以在远古时代就被中华民族尊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是以农业为本的社会。在惊蛰时分,一声春雷响过后,万物复苏,这个时候古人刚刚开始一年的耕种,是一个好兆头。”同时,与雷电伴随而来的是降水,“春雨贵如油”,它对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古人自然认为雷电能够主宰万物的生长,人们常说:“惊蛰雷声响,稻谷堆满仓。”因此,常会在这个节气祈求雷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雷神主管五谷生产和罪孽罚判。比如如久不下雨,就要设坛求雨杀牲祭“雷神”;响春雷的那天,忌下田做农活。在惊蛰,民间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
民间祭雷神活动二、以动物形象为特征的雷神文化在古代,最早的雷神形象并不是人,而是动物形象,其中多为牛、龙、蛇、猴、鸟等形象居多。在中原地区,雷神多为牛的形象。这可能与中原地区以牛皮为鼓有关,因鼓的声音十分像牛,所以与雷产生了联系。《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夔牛全身毛发是青色,是只有一条腿的雷神。
然而,在楚国一带的雷神是龙形。龙是中华文化的图腾,人们十分推崇取龙归天的思想,所以也认为雷是龙的化身。《山海经·海内东经》 云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 从这里可见,早期的雷神是半人半兽的人头龙身形象,它居住在雷泽之中,敲打自己的腹部时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古人还认为,黄帝的妻子是雷祖,雷神就是蚕神,它发明了蚕桑,而蚕就是龙变小时的形态。在岭南文化中,认为龙源于雷,雷生于石,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中说: “龙与雷同。其从龙而伏也则在山,从龙而起也则在田。雷者龙之声也,电者龙之光也。”如前所述,古人崇雷是因为雷能带来农业所需要的雨水,而闪电的形状又十分像蛇,所以也有不少地方将蛇作为雷神的形象。所以,远古时代人们祭龙蛇求雨,实际上是祭雷求雨。此外,雷神的形象常常是“猴”与“鸟”的结合体。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说:“山中申日称人君猴也。”汉代的画像中可见猴子形象的雷公,《西游记》中的妖怪常称孙悟空为“毛脸雷公嘴”的和尚。雷神也常以“鸟”的形象出现。其原因可能是雷电来自于天空,而鸟也是在天空飞翔,,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雷神和鸟联系在一起。在壮族的神话传说中,雷神长着鸟的喙,它的一双灯笼眼,眨起来泛绿光;它背脊上长有一对翅膀,抖动就会刮起风暴;东北地区的鄂温克人就认为雷神是一只巨形鸟;在福建漳州和泉州一带,至今民间所绘雷公之形仍为鸡头人身,臂生两翼,两手执锤。在马王堆汉墓帛画上雷神,有着 “面似猴,口似鸟” 的外形;明代《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獠牙横生,长着雷公嘴,背肋下生长着一对“风雷双翅”。
雷震子形象三、以人形为特征的雷神文化在汉代以后,雷神从动物转变为人形的神,有了人格化的特征。王充在 《论衡·雷虚篇》云:“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 汉代的雷神是一个武士的形象。在汉代画作中,雷神乘坐雷车,车上树鼓,雷神持槌作出击鼓之状。当雷神由动物神演变为人形神之后,仅靠一神难以胜任多种神职,在汉代已出现了雷神还有了从属神,出现于汉画中的数位雷神就是后世民间流传的 “雷部诸神” 的初型。
河南南阳汉代画作《雷公虎车图》在东汉末年,道教开始兴起,雷神由单一的天神演变成为了以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首的 “雷部诸神” 系统,总领雷部的三十六神,并给雷神增加了诸如 “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 等社会职能。这样,雷神也也就成为了道教之神。到了唐代,雷公形象没有太大变化,雷公在民间的形象,一般是相貌凶恶,双手捧连鼓的力士形象。
唐代的雷公形象图然而,唐代以后,面相威猛,赤唇环眼的雷神形象逐渐消失。到了宋代,人们将雷公以及伏羲、黄帝、关羽与道教高真,一起奉为雷神,雷神的形象越来越丰富。南宋洪迈《夷坚志》中的雷神,身材修长,穿着朱、黄、青、白衣;其次是雷神手中所持武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成了手持巨斧。受道教影响,宋代雷神还携带阴风、黑云、烟雾、火球、烈焰等装备。元代的永乐宫壁画中,雷神虽仍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但已经穿上的朝服。同时,民间对雷神的崇拜也发生了变化。从《夷坚志》中可见,宋代民间对雷神的崇拜由自然神崇拜转向职能神崇拜。雷神以一个以执法者的形象出现,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在道教的观念里,人们认为善恶有报,不孝、作恶 、腐败、浪费粮食等行为都会招致雷公的惩罚,而孝顺父母、帮扶济困、助人为乐等善行会带来善报。雷神人格化的倾向,也成为了民间故事中最常见的主题。此后,雷神传说的流传,使得“善恶”、 “是非”、“正邪”、 “福祸”观念与伦理观念,传达的是世人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训,它内化为民众的社会意识形态,起到了是劝恶扬善、警示世人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山西芮城永乐宫朝元图中的雷神结语俗话说:“惊蛰一声雷,农家春耕勤。”中国古代的节气,不仅仅只用来指导农事,更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血液。中国古代关于雷与雷神的一切都在先民的心灵中积淀下来,代代相传。中国传说中的雷神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兽形到半人半兽形再到人形的发展过程。这是从自然之神到社会之神的文化变迁,它传达的是一种从物类实体到人类生命,从客观世界到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2024-05-24 18:11:27
2024-05-24 18:09:13
2024-05-24 18:06:58
2024-05-24 18:04:43
2024-05-24 18:02:28
2024-05-24 18:00:13
2024-05-24 17:57:58
2024-05-24 17:55:44
2024-05-24 17:53:29
2024-05-24 17:51:14
2024-05-24 09:20:19
2024-05-24 09:18:04
2024-05-24 09:15:50
2024-05-24 09:13:35
2024-05-24 09:11:20
2024-05-24 09:09:05
2024-05-24 09:06:51
2024-05-24 09:04:36
2024-05-24 09:02:21
2024-05-24 09: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