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无用之孟子遇见张仪
2024-08-06 00:59:46
古时候太子不是帝王的亲生儿子吗?两人之间为什么会是敌对关系
很多人都不了解太子和皇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太子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一直是极其重要的和身份尊贵的人物之一,同样的太子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
惹得皇帝老爹不开心了,要废太子。
惹得大臣不爽了,也要废太子。
惹得百姓怨声载道了,更是要废太子。
稍微有点出格,也要小心,身后一群兄弟在等着。
在隋末时期,作为皇帝的皇泰主,死前甚至许下此生不复帝王家的愿望。
皇泰主杨侗 皇帝都有这种时刻,就能看出太子也不是一个好职业。
但是太子的称呼和废立的变化,却代表着很多东西。
一、太子称呼的变化? 我们现在提起太子,那就是古代皇帝继承人,天下也只有一个太子。
即是一种称号,也是一种身份的代表。
实际上我国古代,太子这个称呼要以汉朝为划分线。
汉朝之前,并不是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被称为太子,汉朝之后,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可能被称为太子。
太子这个称呼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出现,那时候的太子并不能指代具体某个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称为太子的。
只有天子的继承人,或者诸侯王的继承人才能被称为太子。
而当时不仅可以称呼他们为太子,也能称呼为世子。
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并没有进入封建统治时期,也并非中央集权制度。
整个天下是由各诸侯王组成的。
虽然诸侯王也会受到天子的约束,但是实际上诸侯国也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家,有自己的律法和规矩,所以他们的继承人也被称为太子。
商周时期地图,诸侯国林立 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直到汉朝结束。
太子的称呼仍然不仅仅适用于皇位继承人。
归其原因秦朝存在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册封太子。
并且秦朝的前身就是战国诸侯之一,对于身份称呼也保留了下来。
比如公子扶苏这样的称呼,公子其实就是战国时期,对诸侯儿女们的称呼,主要是指那些非王位继承者。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本着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又开始分封刘氏王,导致大量诸侯王的存在。
虽然当时的诸侯都是皇帝的亲戚,但是仍然有其独立性,而诸侯的实力更是可以和皇帝对抗。
汉景帝时期的吴王刘濞发动的七王之乱,逼的汉景帝杀了晁错,这就是诸侯王的一种力量体现。
所以说这个时候,诸侯王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诸侯王的儿子同样可以称为太子,一方面是延续了战国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人家有这个实力。
秦始皇嬴政 但是汉朝毕竟是大统一国家,对皇位继承人还是要突出其独特性,于是出现了另一个对皇位继承人的称呼,皇太子。
皇太子的称呼指代的就是唯一性,也就是皇位继承人。
直到汉朝之后,诸侯王这种分割皇帝权力的存在,失去了能够和皇帝对抗的资本。
诸侯以及藩王们的继承人,统一称呼为世子。
而太子才成了我们现在所说、所想的皇位继承人。
太子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权力不断集中的表现。
皇帝权力分散的时候,诸侯完全就是一个个真正的土皇帝,所以太子这个称呼他们也敢用。
而随着不断的发展,皇帝完成了集权,太子这个称呼就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称呼。
太子称呼的这种变化,也是实现皇权至上的一种体现。
难道仅仅是为了用太子表现皇权,才早早设立太子吗?当然不是,皇权至上的实际体现是在皇帝身上,而并非太子。
汉高祖刘邦 但是皇帝不想立太子没关系,大臣们会逼着你立太子,这就要说到立太子的作用。
二、为何立太子 太子称呼的变化,也使其成为了身份的象征,他代表的是未来的皇帝。
既然是未来的皇帝,皇帝和他手下的一帮大臣就要看看,他以后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我们现在想要升职,也要经过一定的考察期,更别说太子想成为皇帝这样的事情了,太子实际上就是被考察者。
皇帝在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一边教导太子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皇帝,一边观察太子的心性、能力等等。
这个过程,同样也是大臣们的一个考察,看看这位未来的皇帝是否合格。
合格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这位太子不合格,这也能给皇帝和大臣一个能够更换太子的时间。
考察继承人,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方面就是皇帝用来稳定人心。
只要是人,就有突然死亡的可能性,这一点不论你是不是皇帝。
普通百姓还好说,但是皇帝不行,万一皇帝突然去世了,谁是下一任皇帝的问题就成了大麻烦。
这很容易造成动荡,一不小心还可能改朝换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他没有着急立太子,也没想到自己会突然死亡。
但是秦始皇突然死在了巡游的路上,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太子,留下的只有遗诏。
这也给了赵高和李斯偷改遗诏的机会,让秦二世胡亥继位,原因还是最初没有定下继承人。
太子的设立,能够让大臣不至于考虑以后跟谁混的问题,能让他们安心。
也能让百姓不用考虑会不会突然没有皇帝,因为他们知道下一任皇帝已经做好了准备。
相对来说,早立太子这种办法,是有一定意义的。
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 大臣和百姓对这种方式很支持,但是皇帝绝对是不开心的。
因为太子还有一个隐藏作用,和皇帝分权力! 皇帝和太子之间,除去亲情 古代皇家就不说什么亲情了,就是对立关系。
这一点还是要说到太子身份上,他是未来的皇帝。
未来的皇帝对上现在的皇帝,只能说,不好意思,我也想早早当上皇帝。
而皇帝肯定也不愿意早早退位,不然也不至于那么多皇帝,费尽一生追寻虚无的长生不老。
从这一点上看,皇帝就和太子之间就有了分歧。
而且在封建王朝前期,皇帝并没有绝对的集权,太子的势力对皇帝也是有一定威胁。
首先,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实际上皇后地位还是高一点,但是古代后宫不干政,而且太子还有自己独立的小朝廷,东宫。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 并且,太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太子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
比如唐朝时期的太子六率,汉朝也有太子亲卫。
这就让皇帝忌惮了,有权力还有军队,太子翅膀硬了造反怎么办? 这样的事情还真有发生,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不满意汉武帝宠信奸臣江充,发动东宫的兵马反叛,并且还聚集了几万人造反。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同样的也差点拥兵造反,更惨的是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
事实也证明了太子造反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古代成亲较早,更是常常出现皇帝还在壮年,太子已经熬了十几年的情况。
这样就更加危险,毕竟有可能出现太子去世还没坐上皇位的情况,这种情况太子又不愿意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所以矛盾会随着太子的年龄增大,越来越大。
但是这种矛盾,在大臣和百姓看来,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可以起到制约和警戒皇帝的作用。
而皇帝这个时候,通常都会用废太子重新立个年幼的这种办法,来解决这种威胁。
但是太子也不是说废就能废的,无缘无故废太子引起动乱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太子身后也有很多的支持者。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废除太子重新立呢? 三、如何废太子重立 虽然根据儒家学说,一直强调嫡长子继位制度,强调礼法。
但是并不是只有嫡长子才能当太子,而是皇帝指定谁当太子,经过册封之后,谁就是太子。
但是从夏朝开始,我国就一直进行的是家天下。
这意味着,皇帝要是只有一个儿子,哪怕是个傻子,他也会让自己儿子做皇帝 是不是无意间揭开了古代皇帝为何那么多嫔妃和孩子的原因。
同样意味着,重新立太子,不仅是皇帝主动的事情,有时候也是一件被动的事情。
其实我国封建王朝的皇位更替,很少有平静进行的。
更多的是兄弟相争,到最后也就成了,皇帝只有一位继承人可选的情况。
杨广杀掉他哥哥杨勇之后,杨广就成了隋朝唯一的太子人员。
唐朝时期,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过后,李世民成为唯一继承人。
还有清朝的九子夺嫡等等。
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就成了被动重立太子。
并且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也是最普遍的情况。
而想要主动废太子重立,也要同时满足有更合适的继承人和足够废太子的理由这两点。
皇帝废太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有预备太子人选。
刘邦想要废太子刘盈,是因为他心中有了赵王刘如意。
汉景帝想要废太子刘荣,是因为他心中有了汉武帝刘彻。
但是心中有了合适的继承人,仍然不足以废太子,还需要有废太子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多种多样了,太子失德,太子无能等等都能成为理由。
但是这种理由有时候并不好找,它需要足够的大,能说服群臣。
刘邦想要废除的太子,后来的汉惠帝刘盈 刘邦找到了理由,太子无能,结果就是群臣反对。
同样是西汉的皇帝,汉宣帝刘病已对自己儿子的评价是,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有选择废掉太子。
一方面是刘病已对许平君的愧疚,另一方面则是太子 后来的汉元帝喜好儒学,表现的也相当得体,有很多大臣支持太子,实在也找不到废除的理由。
同样的如果有足够的理由,那么一切就顺理成章。
唐朝时期的太子李承乾,腿脚不灵活时是太子,发现有断袖之癖时还是太子,学习突厥语言等也没被废,结果他自己造反了。
这时候的李世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李承乾就被废了。
因为理由足够了,这时候即使皇帝不愿意,大臣们也不会允许。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直到封建王朝后期,明朝的太子反而都能顺利登基。
这是因为,当时的皇帝权力大的惊人,没有什么制约。
而当皇帝权力到达了顶峰,一言就可以决定皇位归属的时候,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再是矛盾,太子的隐藏作用也就不在起作用。
汉宣帝刘病已的儿子,汉元帝 虽然如此,其实古代封建王朝,太子的废立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很少有不流血的情况出现。
太子的重立,往往伴随的是父子争斗,兄弟争斗。
权力和欲望往往能让很多人迷失眼睛,更别说是皇位这种天下第一人的标志。
四、结语 太子称呼的改变,是皇权至上的一种体现。
同样的太子废立,也标志着封建皇权的不断集中,都是一种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从商周开始,太子称呼逐渐变化。
标志着我们从分封制的混乱,走向了大统一。
不再有所谓的战国七雄,也不再有诸侯相互之间的战争。
这意味着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不会出现刚才还在家种地,转眼间就来到战场的情况。
相对来说,生活也更加的平稳。
唐太宗李世民 而随着太子的废立,完全由皇帝决定,实现了皇权至上。
看上去是皇帝没有了制约,但是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斗。
就如同太子废立的流血,说到底死去的是将士,而将士就是来源于百姓。
那种动不动因为一个皇位,几万人流血,就能造成几万家庭悲伤。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百姓是水,皇家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英明点的皇帝都懂。
皇帝能够一言废太子,也意味着不仅大大减少了流血的悲剧,也表示能更好的使百姓安居乐业。
而且也加速了大臣们和官府的办事效率,不至于出现皇帝和太子意见不同,左右为难的情况。
办事效率的提高,对于百姓来说也是受益的。
一个小小的称呼,一个小小的变化,实际上代表的意义,是我们一直在进步。
参考:《史记》《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2024-08-06 00:59:46
2024-08-06 00:57:31
2024-08-06 00:55:16
2024-08-06 00:53:01
2024-08-06 00:50:47
2024-08-06 00:48:32
2024-08-06 00:46:17
2024-06-18 23:48:06
2024-06-18 23:45:51
2024-06-18 23:43:36
2024-06-18 23:41:22
2024-06-18 23:39:07
2024-06-18 23:36:52
2024-06-18 23:34:37
2024-06-18 23:32:23
2024-06-18 23:30:08
2024-06-18 23:27:54
2024-06-08 23:52:32
2024-06-06 13:47:43
2024-06-06 13: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