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蒙古铁骑实力超群,他们一生只败过两次战役
2024-08-07 09:23:29
历史人物: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 改造,而是选择宁古塔?
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很多人肯定会有一个疑问,这宁古塔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 其实啊,这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
那为何把罪犯发放自己老家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
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
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
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 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
满语谓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
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 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
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自清顺治十年 1653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
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让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要知道,从北京到宁古塔,4000里路。
这是一趟长达四个月的迁徙,每日50里,日日无歇。
交通发达的今天,50里不过半小时车程,但几百年前,对于只靠双脚,又身带枷锁的流人来说,却是极大的考验。
并且,那时的东北,是广袤的冰封之地。
他们的牢房,在人烟荒芜的东北边境。
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8月就开始入冬,宁古严寒天下所无。
想逃跑也不可能,森林、沼泽、野兽是这里的特产。
跑不得了多远就会迷路,最后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喂了野兽。
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
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和宁安市。
仅在清初的顺治年间,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
后来,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
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
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
顺治十二年 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
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
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2024-08-07 09:23:29
2024-08-07 09:21:14
2024-08-07 09:18:59
2024-08-07 03:00:32
2024-08-07 02:58:17
2024-08-06 20:51:03
2024-08-06 20:48:48
2024-08-06 20:46:34
2024-08-06 20:44:19
2024-08-06 20:42:04
2024-08-06 20:39:49
2024-08-06 20:37:34
2024-08-06 20:35:20
2024-08-06 20:33:05
2024-08-06 20:30:50
2024-08-06 14:12:29
2024-08-06 14:10:15
2024-08-06 14:08:00
2024-08-06 14:05:45
2024-08-06 1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