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第一次世界大战杀尽敌人,虏敌之妻女为妃,也不怕被报复?
2024-08-15 18:59:16
清朝初期的发型到底 清宫剧看到的都
对清朝头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有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男人留辫子其实最早并不是满人特有的习惯。
这个历史要追溯到满人统治中国之前,这个习俗也不是始于满人,中国北方有很多游牧民族,如女真、契丹、蒙古和鲜卑,他们都留着辫子,只是具体的发型略有区别。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打猎时前面的头发不挡住眼睛,所以才将多余的头发剃掉,但是那时候的头发并不是我们现在电视剧里看见的发型,而是金钱鼠尾发型,一个只有金钱大小的辫子扎在后面,干活时盘在头上。
清朝初期满人入关时头发很少,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根本没有时间去打理长辫。
最初的剃发令规定:头顶只留金钱大小一片头发,手指粗细的辫子,能穿过铜钱的方孔。
因此这种发型也叫金钱鼠尾辫。
满清进入中原以后,要求汉族的男子发型与满族男子发型保持一致。
''金钱鼠尾''式的发型在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的纪实画稿里还可以看得到。
没过几年被改良了。
一本专门记录清朝人习俗的书《清俗纪闻》中《冠礼》卷的绘画中描述的是: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
汉族人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认为身体是父母赐予的,不能随意剃发。
经过了几百年长期的满汉文化融合,发型上有了多次变化,越留头发越多,到了清朝末期,逐渐变成人们电视剧里看到的样子。
发型的变化也随着文化冲突进行一些斗争,其中一场是扬州十日。
1645年,清军进攻南明,派兵包围扬州。
史可法固守孤城。
扬州军民拼死奋战,战争持续了7个昼夜。
清军最终攻入城池,发令屠戮,十日不封刀。
死亡人数在八十万之上。
城破时史可法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
遂英勇就义。
另一场对抗是嘉定三屠,1645年,清军下剃发令,命令江南人民一律在十日内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受到江南人民的文化抵抗和斗争,打败了来剿清军。
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
清军用大炮轰城,始得攻入。
将领投河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
清军忿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
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旋败,再遭清兵屠杀。
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次遭屠城。
史称嘉定三屠。
清朝共传了12个皇帝,历经2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只有宋朝超过300年,现在流行的电视剧很多以清朝为背景,人们对里面的人物造型印象深刻,所以写出这些让大家通过简短语言了解背后的故事,经过了沉痛的历史,文化通过历史的沉淀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艺术创作素材。
剃发易服,实际上是文化的强制灌入模式。
中国人自古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深入骨髓,汉族人民为此与清统治者进行了残酷的斗争。
到清末民初,又有大把的汉人老百姓宁死护着头发不肯剪掉,与之前清初的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们了解到,清初的发型是从女真族流传下来的,聪明的努尔哈赤束发为辫,纪念前辈,收拢人心。
此外,女真族是游牧民族,马背上争天下,发型实用才是最重要的,战斗时头发散落会影响视线,而剃发留辫则更适合戴盔征战。
在清朝晚期,发型变化,随着进入关内不再打猎为生,融合汉族文化后,头发也渐渐多了起来,这是个过程,以拥有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称其为牛尾巴。
因此,中国的第一个统一民族和文化的皇帝秦始皇做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等,为的就是从思想上统治国家。
现在我们拥有了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文化基础,我们应该把好的传统流传下去,少一些圣诞节、平安夜,多过中国传统节日。
国家几千年经过了各种文化、思想的斗争、洗礼、融合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中国。
很多好的有文化故事的节日写进教科书,少些西方宗教的节日,不信西方宗教的人,连基督教的历史和信仰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过圣诞节,这是盲目跟从。
2024-08-15 18:59:16
2024-08-15 18:57:01
2024-08-15 18:54:46
2024-08-15 18:52:32
2024-08-14 16:31:14
2024-08-14 16:29:00
2024-08-14 16:26:45
2024-08-14 16:24:30
2024-08-14 16:22:15
2024-08-14 16:20:01
2024-08-14 16:17:46
2024-08-14 16:15:31
2024-08-14 16:13:17
2024-08-14 16:11:02
2024-08-14 04:29:13
2024-08-14 04:26:58
2024-08-14 04:24:44
2024-08-14 04:22:29
2024-08-14 04:20:14
2024-08-14 0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