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谷吉继评价是怎么样的
2024-01-14 03:50:40
东晋集功臣与乱臣于一身的宰辅王敦生平 王敦结局 王敦子女 王敦
王敦(公元265年—324年),字处仲,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其父王基,曾任西晋治书侍御史。王敦是东晋立国的有功之臣,与其从弟王导同心辅助东晋开国君主司马睿成就帝王之业,内征外伐,权重一时。其后,他拥兵自重,威震朝野,锋芒直逼天子。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他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一度得逞。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王敦又孤注一掷,再次发难,岂料众叛亲离,终至败亡,应了时人潘滔对其所说的“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的一句谶语。
雄心勃勃 隐忍期待
王敦出身于西晋末年的一个官僚家庭,少时放荡不羁,成人后,眉目疏朗,性情简脱,胸有大志,不言财利,很早就有豪侈刚忍的名声。那时,门阀世族势力扶摇直上,社会财富大多流入他们的府库中。于是,时人奢侈成风,为了夸耀于人,竞相斗富。其中,大族王恺、石崇相互斗富竞奢,颇为惊人。王恺用糖水洗锅,石崇就以白蜡代薪柴烧饭;王恺作紫丝步障40里,石崇就作锦步障50里。一次,王敦与堂弟王导同在王恺家中饮酒,有一位年轻歌女在旁吹笛助兴,只因紧张中走失音韵,就被王恺一剑刺死。当时王导吓得脸都变色了,而王敦仍独自斟饮,神色自若。还有一次,王恺宴宾,席间,王恺立下一条规矩:凡美人劝酒,客不能饮尽,便斩劝酒美人。王导本不善饮,但恐美人被杀,遂勉强喝完。王敦则与其心怀仁慈的堂弟王导不同,连酒杯都迟迟不肯端起,把劝酒的美人惊恐得花容失色。事后,王导仍心有余悸,对堂兄王敦这种把杀人行乐作为下酒佐料的残忍表现惶恐不已:“处仲性情残忍刚烈,日后若身居要职,是没有好结果的。”王敦的这种残忍天性,日后果然酿成大祸,不出王导所料。
王敦的性格似一多棱体:残忍、忠耿、果断刚毅、过人的胆识谋略等组成了王敦复杂矛盾的性格。王敦也有过人的意志力。他曾一度沉溺于色,荒淫纵乐,身体也由此垮了下来。左右亲信劝他不要沉溺于此,王敦说:“这很容易。”当即令人打开后阁,把数十宠妾全部赶走,时人纷纷称奇。
王敦也曾有过忠义的名声。晋惠帝在位时,皇后贾南风阴谋篡权,将太子迁徙囚禁于许昌,并下诏东宫官属不得为太子送行。时为太子舍人的王敦与洗马江统、潘滔等违禁在太子经过的路旁遥拜太子,眼泪涟涟。这种忠义之举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王敦因此名噪一时。
王敦的多面性格中还包含着过人的胆略。西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终于演变成一场历时16年之久的大厮杀,史称“八王之乱”(公元290—305年)。其间,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越王司马伦篡位称帝。次年,齐王司马礒、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睿等联合起义,兵攻赵王伦。其时,王敦的叔父王彦为兖州刺史,成为两派争相拉拢的对象。王彦在接到齐王司马礒的邀战檄文时,惮于赵王伦的强兵,不敢回复齐王礒。在这生死攸关的当头,王敦以其政治胆识、军事谋略预见到赵王伦必败,力劝王彦起兵响应诸王。事态的发展果不出王敦所料,司马伦大败。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战乱结束,大权旁落于东海王司马越手中,王彦因此立了大功,王敦也被封为青州刺史。
永嘉初年(公元307年),王敦为中书监。其时天下大乱,西晋王朝已摇摇欲坠。王敦自认此时势单力薄,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隔岸观火,坐待良机。他把其妻襄城公主陪嫁带来的一百多奴婢悉数分配给军中将士,将自己府中的金银财宝也全部散发给众人,然后孤身一人两袖清风返回洛阳。当时晋惠帝在位,而大权操在司马越手中。不久,司马越就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谋臣潘滔曾力劝司马越说:“如今把处仲派至都城外,只会使他大肆发展势力,将来定会招致灾祸。”但当时司马越听不进去。待日后要封王敦为尚书,想赚其回洛阳以便控制时,却被王敦辞却了。
2024-01-14 03:50:40
2024-01-14 03:48:25
2024-01-14 03:46:11
2024-01-14 03:43:56
2024-01-14 03:41:42
2024-01-14 03:39:27
2024-01-14 03:37:13
2024-01-14 03:34:58
2024-01-14 03:32:43
2024-01-13 21:14:20
2024-01-13 21:12:06
2024-01-13 21:09:51
2024-01-13 21:07:37
2024-01-13 21:05:22
2024-01-13 21:03:07
2024-01-13 21:00:53
2024-01-13 20:58:38
2024-01-13 20:56:23
2024-01-13 20:54:09
2024-01-13 1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