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第三部的故事介绍和人物感情
2024-09-12 01:03:02
看著名老电影《槐树庄》
《槐树庄》是一部很有名的老电影,1962年由八一厂摄制,编剧胡可大校,导演王萍,摄影蔡继渭,作曲晨耕,副导演谷德显,化妆师颜碧君,独唱马玉涛,主演是胡可的夫人胡朋上校,其他演员还有孔芮、葛振邦、车毅、安琪、杨成轩、赵岂明等。
影片是从贫农团率领村民到地主家分家产开始的。看到这个情节时我联想了很多。早些年,地主被定义为阶级敌人,五类分子之首,只要是地主就是坏人。所以,穷人分地主的家产是天经地义的,因为那都是不义之财,是剥削穷人得到的。但今天看来,并不是那么简单。
我觉得地主可以分三大类:前两类比较好划分,一类是团结对象,一类是严厉打击对象。第一类属于开明士绅,又叫爱国士绅,他们对待老百姓还是不错的,没有民愤,没有血债,有些还有慈善行为,在村里受到尊敬。鬼子侵华后,他们坚决主张抗日,并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进步者甚至支持资助我党工作。第二类是恶霸地主,他们为富不仁,欺压百姓,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敛财,草菅人命,为非作歹,有血债,民愤很大,就像今天我们所说的农村黑恶势力那种。鬼子来了以后甚至还投敌当汉奸,帮助鬼子祸害家乡。黄世仁南霸天应该都属于这一类吧。黄世仁就是放高利贷,逼死杨白劳,强抢民女。第三类是介乎二者之间,这个数量应该最大,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是靠勤俭节约省吃俭用或者头脑灵活勤劳能干积攒下财富,然后大量买地,富了以后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也是不择手段,做事冷血,但没有血债,比如像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那样,通过延长长工劳动时间来获取不义之财,类似资本家里的奸商性质。(高玉宝的小说小时候看过,情节都忘了,这里只是指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不是整个小说里的。)
影片中的地主崔老昆肯定不属于第一类,因为老百姓都恨他,肯定做过不少为富不仁的事。但也不属于第二类,因为他让儿子当了八路。恶霸地主家也有子女参加革命的,但他们都是背叛了反动家庭的。而片中崔治国跟父亲关系亲密,显然没有背叛家庭。根据片中交代他似乎没有血债,只是在兼并土地时比较冷血,不顾农民的死活,应该是属于第三类的,这种人在抗战时期应该是统战对象而不是打击对象。还有一个证据,郭大娘是崔治国的奶妈,崔治国因而认她为干娘,说明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所以,我感觉影片尺度把握得不够准确,贫农团的做法似乎是对待恶霸地主的做法,让人感觉有点过。
小时候看这部电影,因为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对崔老昆那双充满仇恨阴森森的眼神印象很深,他问儿媳妇今天是几月初几的意思是要记住这一天,要记住这个仇恨,还记有变天帐,小时候看这个情节觉得挺恐怖的,因为这表明阶级敌人贼心不死,一有机会就想反攻倒算。
除了阶级斗争内容外,影片另一个主题是建合作社。今天看来,建合作社是没有问题的,小农经济的规模是不可能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个体经济总是要整合的,现在就有很多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当年的问题是搞得速度太快,有拔苗助长之嫌。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还落后的情况下急于变更生产关系,只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结果,还是应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管是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哪个村适合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政府可以指导但不应强行决定,不要一刀切。土改以后,的确出现了少数人返贫的现象,这是因为个人在遇到天灾人祸时势单力孤无法抗御,但制定政策不能只根据少数人的情况,帮助少数人可以制定特殊的扶贫政策,不能用多数人的利益绑架。
郭大娘这个人物,绝对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树立的,因为她严于律己,积极奉献,宁肯牺牲自己利益也要帮助别人,她是先顾国家再顾集体最后才考虑个人,公德私德都很好,那个年代有很多这样的劳动模范。不过,作为她那个社里的社员,恐怕会有一些想法。她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别人无可指责,只能敬佩,但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社员利益,社员就未必会愿意了。说穿了,这其实是一场利益的博弈,余粮交多了,国家乐意,但社员就受损失了,谁都想改善自己生活啊。所以这个问题还真没有谁对谁错,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评价了。国家要大力发展重工业,需要资金,那个环境下(金银都被老蒋弄到台湾去了)只有通过剪刀差剥削农民了,这也是为了农民的长远利益。但站在社员立场上,肯定会不大高兴。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对立的事情,如果把握好尺度,兼顾各方利益,也会皆大欢喜的,至少矛盾不会那么严重。
影片中对崔治国的形象塑造有些概念化,事先就把他定义为混进革命队伍里的坏人,所以尽管他早就参加了革命,但思想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一点起伏,从头至尾一以贯之的干坏事,太脸谱化了。
这是一部很少见的正面描写1957年反右斗争的电影。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没有拍过描写反右斗争的电影,(1979年后倒是大量出现,但都是伤痕电影,反右运动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为什么呢?
影片的一些细节是很真实的,比如穷苦老百姓穿的衣服破得露着棉絮,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描写,反观现在的电视剧,穷老百姓穿的衣服干干净净,连个补丁都没有,显然不真实,我小时候还穿过带补丁的衣服呢。
郭大娘的儿子抗美援朝时牺牲了,组织上竟然没有专门通知,而是靠同村的战友回来通知家人,我不了解情况,不知道这个情节的真假,如果是真的似乎太薄情了。
胡朋绝对是个优秀演员,本片是她演技最出色的一部影片。她是个女强人,但并非像文革样板戏里的女主角那样,一味地强硬好斗,她也有柔情的一面。得知儿子牺牲那场戏,她演的一点都不张扬,却让人潸然泪下。还有对待干儿子崔治国的态度,她对崔的错误绝不退让,坚决斗争,但崔毕竟是自己奶大的孩子,她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一种母性。特别是最后一场崔治国被打成右派后下放本村监督劳动找她报到时,她那种怜悯无奈又生气的表情,真是绝了。
因为这部电影是根据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话剧改编的,演员大都是话剧团的演员,只有少数几个电影演员,名角不多。安琪是叶挺的儿媳妇,主持过1956年的春晚,但一直不红,大概跟长相不漂亮有关,不知那次为何请她主持春晚。葛振邦主演过《扑不灭的火焰》。赵岂明好像就演过《侦察兵》里的卖水老头。孔芮和张延两个人我老是分不清。
小时候话剧中的一句台词给我印象很深,“根柱,今天吃杂面,你不吃我也不吃了。”电影里竟然没有。
2024-09-12 01:03:02
2024-09-12 01:00:49
2024-09-12 00:58:35
2024-09-12 00:56:22
2024-09-12 00:54:09
2024-09-12 00:51:55
2024-09-12 00:49:42
2024-09-12 00:47:28
2024-09-12 00:45:15
2024-09-12 00:43:00
2024-09-12 00:40:48
2024-09-12 00:38:34
2024-09-12 00:36:21
2024-09-12 00:34:08
2024-09-12 00:31:55
2024-09-12 00:29:41
2024-09-12 00:27:28
2024-09-12 00:25:15
2024-09-12 00:23:02
2024-09-12 00: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