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战神白起军功到底有多大?才使得他骄狂到目无秦王自寻绝路
2024-09-10 03:20:38
杨振宁和搭档李政道的恩怨始末:两人年近100岁,至今仍未和解
这张照片从右起,依次是杨振宁、李政道和他们的朋友凌宁(细胞生物学家)。
1947年夏天,三个年轻小伙,开着汽车游览美国。
他们从芝加哥出发西行,到西雅图,再沿太平洋岸边南下,顺道去接凌宁的弟弟凌容。
谁能想到,这次惊险恣意的游历故事,会在65年之后变了味道。
2011年出版的《杨振宁传》提到这一次旅行。
“有一年放假,杨振宁、李政道和凌宁一起买了辆汽车,是浅绿色的雪佛兰。”
李政道直言,该叙述不真实,那车是他自己买来的,并非三人合买。
他还提出该书多有失实之处,引得舆论四起。
1946年,只有大二学历的李政道,作为芝加哥大学的试读生,却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名列第一,直接被授予“校级学者”和“校级奖学金1500美元”。
不用交学费,还能拿中美双份的奖学金,妥妥是留学生中的“首富”!
拿到奖学金之后,他马上就花了八百美元买下一辆二手轿车。
那辆车,就是照片里的车。
该车的牌照和保险单都属于李政道,这点无法作假。
《杨振宁传》这样写的原因不明,但大致可以说,该书内容确有失实之处。
谈到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纠葛,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两人的合作,自1948年开始,到1962年终止,断断续续14年。
他们一起去会见爱因斯坦,一起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最终却彻底决裂,此生不复往来。
在他们三合三分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李政道在离开杨振宁之后,他去了哪里,如今过得怎么样呢?
杨振宁比李政道大4岁,他们在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求学期间虽有短暂交集,但当时并不认识。
1946年9月,李政道来到芝加哥大学,与年初入学的杨振宁相逢并迅速成为密友。
1948年下半年,李政道完成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
这篇论文由李政道、罗森布鲁斯、杨振宁三人共同合作,按照姓氏字头次序署名为【李-罗-杨1】
圣诞节前,费米教授突然告诉李政道,自己刚刚收到一篇要他评审的论文,这和李政道他们研究的课题大致相同。
费米要求李政道马上把已有的结果写成论文尽快投递发表。
李政道非常着急,却一时找不到两位伙伴,只好把已经完成的工作写成了一篇短文,署上三个人的名字,寄给了《物理评论》杂志社。
虽然这篇短文最终还是比【惠-蒂】的论文晚了两个月,但三个初出茅庐的博士生能与两位物理大师站在一起,也是足够惊艳。
对于这件事的陈述,杨振宁另有说法。
在《杨振宁文选》中,他这样写道:
这一研究工作12月中旬基本完成。
假期开始罗森布鲁斯和我乘长途汽车去纽约市......1950年1月我回到芝加哥,费米建议我们就这个研究结果写一篇短文发表。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篇短文到底是李政道写的?还是杨振宁写的?
其实,在【蒂-惠】1950年1月1日发表的论文里,提起收到过【李-罗-杨】的论文预印本。
那么这篇论文怎么可能是杨振宁1月回到芝加哥之后才写的呢?
从这两篇论文发表的时间上分析,论文的撰写和杨振宁没有关系。
况且,【蒂-惠】在论文首页加了一个脚注:
在该文最终定稿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李政道、罗森布鲁斯、杨振宁给《物理评论》的快讯。
他们也讨论了与本文相同的问题。
杨振宁没有提起过【蒂-惠】的论文和论文中的脚注。
这说明他对李政道与费米教授的讨论根本不知情,又或者是刻意隐瞒。
显然,杨振宁口中该论文发表的过程并不符合事实。
李政道认为,《杨振宁文选》中,有多处严重捏造实事、刻意贬低自己的言论,这才打破了他们分手时“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约定。
这本文选,也是导致两人分歧逐步公开于世的主要原因。
两人的第二次合作是在三年后。
在此期间,李政道发表了五篇论文,都是独自署名。
杨振宁发表了六篇,其中独自署名三篇,与他人合作三篇。
从数量和质量来看,两人的事业进展不相上下。
1951年暑假,杨振宁的论文【杨11】完成,于隔年3月刊发,影响巨大。
李政道找到杨振宁,试图在【杨11】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步。
二人的争辩点燃了彼此思想的火花。
仅仅半年,他们就完成了两篇影响深远的论文,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篇署名为【杨-李2】
第二篇署名为【李-杨3】
就是这两篇论文直接惊动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主动邀请二人到他的办公室去面谈。
对于这次会见,他们终身难忘。
那天,他们走进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看到《物理评论》摊开在爱因斯坦的办公桌上,旁边是写满算式的稿纸。
那是他在核对李杨论文中的计算。
那年爱因斯坦75岁,已是英雄垂暮,但他在两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星星之火。
两年后爱因斯坦过世,举世悲痛。
爱因斯坦
【杨-李2】和【李-杨3】这两篇论文是李政道和杨振宁精诚合作完成的姊妹篇。
可是前一篇署名为杨李,后一篇却是李杨。
排名的原因在当时令人难以揣摩,直到多年以后李政道才给出谜底。
李政道说,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杨振宁突然发难,要求把杨振宁的名字放在李政道的前面,理由是杨振宁年长4岁。
合作的论文按照规范排名再自然不过,杨振宁提出这样的要求,让李政道很意外,但考虑到两人的朋友关系便没有表示异议,算是默许。
当然,这也只是李政道单方面的说法。
李杨两人的第二次合作很短暂,只有半年时间。
李政道解释说,杨振宁在论文排名上的无理要求,给他留下了阴影。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再次发生,他决定除非杨振宁主动提出合作,而且在排名上公平合理,否则不再合作。
当然,两人还未撕破脸皮,表面上的关系也友好如初。
1953年秋季,李政道离开高等研究院,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举家搬离普林斯顿镇。
李杨第三次牵手,是在1955年。
杨振宁到纽约访问李政道,看到李政道正在撰写论文,就跟他争辩起来。
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两人提出合作。
就是这次完美的合作,让他们将对方送达物理学界的顶点。
1957年新年伊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发布会,揭开了宇称元年的序幕,也迎来李杨学术生涯的高峰。
那一天,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世界各地媒体,无人光环和荣誉蜂拥而至。
那年,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
两年后,李政道搬到普林斯顿镇,与杨振宁一家比邻而居。
李政道和秦惠䇹(jùn)有两个儿子,杨振宁和杜致礼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儿女年龄相仿一同上学一同游戏,相处融洽。
杨振宁与李政道一家
全物理学界都在羡慕李杨二人的学术环境,更期待着他们的更为丰硕的合作成果。
谁又能料想到,仅仅两年之后,这对密友竟此分道扬镳,并且反目成仇。
这件事情,还要从一个叫做伯恩斯坦的物理学家说起。
此人不仅搞物理研究,还擅长文学,撰稿35年之久,还出版过多本传记。
1962年5月,他在人物栏目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叙述了李政道的物理研究之路。
文中重点介绍了李杨二人的论文被诸多大师嘲笑,随即被实验证实,最终斩获诺贝尔奖的戏剧性过程。
杨振宁看到校样之后找到李政道,要求在提到获诺贝尔奖的两处地方,他的名字一定要放在前面。
在论文署名【李和杨】的后面,还要加一个注解,说明这是按姓氏字头顺序排列。
从《纽约客》最终发表的文章来看,编辑满足了杨振宁的要求。
文章开头提到诺贝尔奖的时候用了两个人的全名,次序为【杨—李】。
文章末尾提到颁奖时却用了【李—杨】。
就是这篇看起来很平常的科普作品,成了李杨二人分手的导火索。
杨振宁对两人姓名的混乱排法很不满意,甚至感觉到难堪。
杨振宁怀疑文章有些地方故意一语双关,暗指他与李政道争名。
因为作者与李政道关系密切,而且事先采访过李政道,他便认为两人是商量好来讽刺他的。
关于颁奖现场的座位,其实也有争议
科学家的成就大小自有公论,论文署名次序并不是那么要紧。
两位学者合作发表论文因为排名次序而发生争议的,在科学史上极为罕见。
李杨的情形有点特殊。
李L,在英文字母表中排第十二。
杨Y,排第二十五。
两人联合署名论文总共25篇,按照惯例,两人共同合作的论文,署名应当是李在前,杨在后。
因而,除去第一篇署名排序是【杨-李】,余下24篇都是【李-杨】。
这样的论文排名次序,成了杨振宁多年的心病。
他曾多次出表达对此排名的不满,可李政道却选择视而不见。
《杨振宁文选》其中提到两人在1962年4月18日的最后一次摊牌。
那天,杨振宁谈起了两人十几年的友情和合作,让两人的情绪都非常激动。
但杨振宁没有给出他们决定分手的具体原因,只是说:
“那是一次痛快宣泄情感的经历,过后觉得畅快释然。
然而和解并没有持续下去。几个月之后我们彻底分手了。”
李政道在回忆录里,也提到那一天,并将该章节命名为《友谊的破裂》。
李政道说,那天杨振宁走进他的办公室,再次纠缠《纽约客》文章的排名问题。
杨振宁说姓名排序问题让他越来越烦恼,总是按姓氏字母次序排成“李和杨”让他很难承受。
李政道对此只回答:
“真无聊!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合作?”
此后几十年,李政道总是反反复复地强调,他不在乎排名的前后,称自己坚持【李-杨】是怕被同行嘲笑,显得非常无辜。
可他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同行和世人并不会嘲笑排名谁先谁后,只会嘲笑为争个先后而彻底决裂的人!
简单点说,他们因为这种事而分手,实在不太好看!
但也许,事情的具体真相,远不止于此。
1962年5月李杨停止合作,他们不再联合署名发表论文,也尽量避免在同一场合出现。
和他们两人关系密切的朋友们想尽办法让两人重归于好,就连吴大猷和周总理前来撮合,两人也不为所动,甚至在几十年之后,弄得个仇人见面针锋相对的局面,实在令人惋惜。
李杨二人和物理学界的朋友们
其实,李杨二人离不开彼此。
他们可以相互辩论,互相启发,有利于拓展视野,碰撞出思想火花,使得攻克难关的效率大大提高。
两位高层次的学术领袖这样长时间几乎是完全排他性的合作,在科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他们所取得的物理成就有目共睹,争论排名次序的真正含义实属没有必要。
若他们持续合作,成果或许难以估量。
生活总得继续。
两人分手后,依旧在各自的物理领域继续前进,并登上各自舞台的高峰。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先生归国,旋即迎娶28岁娇妻翁帆的重大社会新闻,让他顷刻间走进民众的视野,而李政道这个名字却渐渐淡去。
杨振宁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退休仪式
其实这几十年,李政道混得也不差。
他沿着开创物理学新领域的方向不断努力,直到85岁退休,都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理论组担任首席科学家。
1998年,李政道为纪念去世的夫人秦惠䇹 ,建立了“秦惠䇹 -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以支持多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李政道和夫人秦惠䇹
同时,他将毕生的研究手稿、书信、奖章、证书、以及他的书画作品、本人收藏的书籍和中国古代文物(包括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中国书画名家赠送给他的珍贵作品),悉数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
这些资料现在收藏陈列于李政道图书馆。
上海交大的李政道图书馆
2011年11月,85岁的李政道,卸任哥伦比亚大学校教授的工作,三年后离开纽约迁往旧金山陪伴亲人。
老年独居的他惟有写字画画,纪念爱妻。
他常在海边漫步,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可形单影只,略显寥落。
前几日,杨振宁先生刚刚度过了百岁寿诞,算算李政道先生也有96岁了。
两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渐渐归于静谧,也不知道,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能不能迎来那一出世纪大和解!
此刻,惟有杜甫的诗句,更适合写在结尾。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
2024-09-10 03:20:38
2024-09-10 03:18:25
2024-09-10 03:16:12
2024-09-10 03:14:00
2024-09-10 03:11:46
2024-09-10 03:09:34
2024-09-10 03:07:21
2024-09-10 03:05:08
2024-09-10 03:02:55
2024-09-10 03:00:42
2024-09-10 02:58:29
2024-09-10 02:56:16
2024-09-10 02:54:03
2024-09-10 02:51:50
2024-09-10 02:49:37
2024-09-10 02:47:25
2024-09-10 02:45:12
2024-09-10 02:42:59
2024-09-10 02:40:46
2024-09-10 02:38:33